* 未經同意請勿使用文章內容,翻拷必究。

Q: 中師老師好還是外籍老師呢? 專對於幼兒第二外語習得來探討

    簡易的探討兩大方向: 專業修習、家長觀念。

        專業修習】英語教學包含了對各種英語教學法的熟悉跟運用語言發展階段的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知悉與應對個別學習差異的應對課堂情況的處理教學熱忱耐心,有這些實務與理論發展出來的<課程規劃>、<活動安排>、<與孩子的應對>,才能符合所需並且更有同理心。

        專業且專門與英語教學的中籍老師相對的比外籍老師多很多,外籍人士來台可能有各種原因,專修於語文教學的還是少數,透過國際ESL訓練認證的120小時,跟主修四年或是4+2年的絕對沒有這麼扎實跟應對自如。透過實務教學而得來的經驗,少了幾百年來測驗出來的理論作基礎,在運用跟變化性上也比較難"適合"此階段孩子,但還是因人而異,要有以上所包含的特點,只能透過介紹或是運氣了。

        家長觀念】如果你在意孩子的語言發音、對於外國人面孔的熟悉、語言流暢度,那要找優質的外籍老師。如果是希望激發孩子學習動機、適切的教學主題以及活動、豐富語言環境(能全美語授課)、親師互動,那建議優質專業且經驗豐富的中籍老師,中籍外師也是經過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對於孩子面臨的困難跟困惑能給予最貼近的協助。

        中外師都有強項之處,若是難以抉擇,可以安排有中籍老師的課程以及外籍老師的課程並行。

並非年齡符合外師課程試聽後就能排入,須達班級英文能力跟穩定度

貼心提醒: 選擇外師就須接受該位老師的授課風格跟內容,避免要求外師做道具、唱歌謠、要會跳舞、教學功力一流、安排動靜皆宜活動、符合台灣衛生標準跟風俗民情,不同國籍不同專業訓練,本來就與台灣籍的不同。

 

Q: 為什麼會建議幼兒至少參加一期課程,而不是試聽一堂而已呢?

   幾乎每位孩子都需要時間來適應環境、學伴、老師,試聽課都還在探索熟悉階段,此時父母親觀察到的跟孩子感受到的,不一定這麼準確。不停地到不一樣的場所試聽,雖能有不同刺激源,然而比較敏感的孩子就需要每次花時間去熟悉,吸收到課堂內的資源會有限。所以放心地讓孩子上一期後再觀察他們反映以及詢問他們的回饋囉。

 

Q: 為什麼要提前至活動空間呢?

        提前到活動空間,是對學伴們跟老師的恩惠,學伴不會因為突然有成員進入空間而分散注意力,老師也不會中斷教學或是重複部分教學內容。早一點到達,孩子也可以跟其他學伴互動,還可以盡情揮灑活力跟探索空間。電鈴聲音跟開門都容易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課程會準時開始,請避免晚到,謝謝。

 

Q: 需要有外語基礎才能參加嗎?

        不從26字母字母或是50音開始教,對剛接觸第二外語的孩子來說是象形文字跟無實質意義。上課過程中也不會有人翻譯。幼兒學習跟成人不同,幼兒屬於直覺性學習,他們透過觀察老師的肢體語言、表情態度、情境以及學伴們的反應,做出回應跟語言吸收。就像我們學中文,是從聽跟說而來,沒有在聽說之前教導注音符號一樣。若課程中想知道老師的上課內容,可以課後詢問。

Q: 是否可以帶小寶同行?

   -->歡迎媽咪帶著小寶一起出席,媽咪可在遊戲休息區陪同小寶,並事前與大寶溝通過。讓上課品質跟每位孩子與老師互動的機會都能提升。小寶多屬於發音期以及無法在懷中長時間被抱著,為讓現場上課中的孩子不受到影響,再麻煩家長們將未收費小寶帶入休息室。

   -->語言課程、音樂課程、很多認知的課程,大小寶都在默默吸收中,為了讓老師能平均照料到每位孩子,在上課區域的孩子們皆需付費。

Q: 幾歲適合語言課程?

- 語言習得論: 幼兒學習語言為「習得」,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語言吸收,給予足夠的語言環境輸入,

             等待孩子吸收足夠且心理準備好後,自然而然會開口說。越小開始越好,老師互動的

             方式、活動設計合宜、幼兒語言習得理念清楚,不用擔心會揠苗助長。

- UG: 孩子擁有一個系統稱為UG,只要給予語言環境,會自然而然的吸收跟釋出。

- 語言關鍵期: 語言學習有關鍵時期(Critical Period),從出生到puberty時期(約10歲左右),在這階段

             習得語言,比較簡單且輕鬆,幼兒認識語言屬於無意識的習得(自然而然),不同於大

            人屬於認知型需要透過翻譯跟drills來強化記憶跟產生連結。

- 腔調產生: 口腔內的肌肉大約在五歲左右會發育到一定程度,每個音都是透過舌頭的位置跟口腔肌

           肉相互運作而發出聲音,孩子若是從小只聽一個語言只發一種語言的固定音,肌肉會定

           型在那,音感亦是。若是只有講母語而較晚接觸第二外語,口腔肌肉已經定位,r跟l的

           音會很明顯感覺的到無法發揮。因此家長若是希望孩子能發出道地的英文腔調,那盡量

           在6歲以下就讓孩子聽跟說目標語-英語,這也跟語言關鍵期息息相關。

綜合以上之外,就是看家長觀念跟目標了,給孩子足夠時間跟環境去感受語言,不是透過不斷要求孩子重複老師句子,或是要求老師教孩子如何對話。語言是透過互動搭配情境產生意義性,有意義性的學習才能進入長期記憶區,因此主題式學習搭配適合活動為佳。

Q: 小孩還不會說話,可以參加嗎? 

可以,原因如以下:

        1. 語言環境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語言是透過給予+模仿+互動+創造而來。

          課程的活動設計跟進行方式,會依現有學伴的年紀所調整,活動屬性包含了互動性、認知性、

      意義性這幾類型的交錯進行,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適切的吸收。年紀較小語言輸入不足以及

      口腔肌肉不成熟,表達上無法讓家長得知孩子的學習情況,因此在家中,家長可以多跟孩子透

      過團媽準備的worksheet以及上課音檔多互動。 有足夠的輸入,就可以等待孩子的產出囉。

        2. 幼兒屬直覺性學習。隨著年紀增長,孩子會從直覺性學習轉為需要透過翻譯的認知學習,學

      習語言最好的是透過直覺性。

        3. 幼兒喜歡重複性高且可預期性的學習內容,蠻多孩子熟悉母語後,對於突然而來的第二外語

      容易產生排斥或是不喜歡接觸,因為那是不熟悉的外星語。

        4. 口腔肌肉熟悉母語而定型,第二外語的發音就會產生口音,若是有其他同儕因為發音而開玩

      笑,或是孩子自信心不足,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壓力而更少開口。

Q: 我孩子已經會A-Z了,可以參加你們課程了嗎? 

靚寶貝自組非常不推崇小孩背誦A-Z早於全面性理解英文之前,每位大人都會26字母但是卻不是每位都會使用英文,我們學中文也不是從ㄅㄆㄇ開始。全面性透過互動、繪本、歌謠認識英文後,能理解,能開口,能分辨後,才會進行到語音細部。

Q: 孩子為什麼一個句子中夾雜中英文? 是產生混淆嗎?

請家長放心孩子不是因為語言混淆,而是會的語彙量太少,所以會使用會的詞彙填入句子中。孩子大腦內的語言區塊會自行分類,面對於不同語言使用者,使用適合語言溝通。

 

Q: 孩子會不會學了不同語言後,發音變成怪怪的?

孩子的口腔肌肉還在發展中,不同語言發音,舌頭位置不同 (前中後上中下的交錯組合),在母語形成前,建議讓孩子嘗試不同語言的發音,口腔肌肉可充分的靈活變換,未來在學習不同語言也會減少腔調產生。

 

Q: 教學內容是什麼呢?

繪本、律動、互動、動手做、練習冊。主題式且全英語進行,浸入式全英語環境。

<學齡前>

幼兒學習不需要翻譯也不需要雙語,孩子會對於雙語產生依賴跟等待中文翻譯。

學齡前,增進孩子聽說能力,培養閱讀興趣,不寫字,依年齡跟能力循序安排內容。

 

<學齡階段> 

大班開始加入認字部分,透過圖片來讓文字跟音以及圖片做三結合

透過句子來了解內容大意跟認識單字

繪本引導認識自然發音

漸進式加入字母描寫,搭配相關語句跟字彙

Q: 家中有英語數位教材,那還需要去上課嗎?

        兩個部分: 語言是團體學習、進入學制後的學習影響。

1. 語言是團體學習--> 語言是透過觀察、模仿、互動、創造而產生意義。透過數位教材演出來的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然而不是身體力行的去感受、運用,這些語言知識能保留多久? (retention) 上述,透過互動才能產生強烈的意義性,而達到較長記憶(longer retention)並且透過複習才能進入長期記憶區。

 

2. 進入學制後的學習影響--> 學制內的教材以及授課方式,很難比數位教材有聲光刺激性、顏色豐富度亦是。長期透過數位教材學習的孩子,多年研究指出,有較高可能性未來在課堂內有注意力不集中這部分的情況出現。

        當下父母親一定能感受到數位教材的效果,孩子能唱會說,然而後續的持續性跟尋找強度更高的刺激學習物或教材需要父母親思考一下。

 

Q: 課堂中須限制孩子自由走動嗎?

        主要有三個面向: 第一: 老師的觀念、第二:家長的觀念、第三: 孩子的學習風格跟多元智能。

        第一: 老師的觀念--> 每位老師的教學理念不盡然相同,基本上學齡前孩子的走動,老師們都是允許的,建議在後方移動,以避免其他孩子分散注意力。有些老師會希望孩子部分時間需靜靜坐著,聽到、看到老師授課的內容;然而有些老師是透過動的過程中,肢體律動搭配英語指令過程習得英語指令,並且能在動的過程減緩緊張情緒,而達到潛意識的吸收。

 

        第二:家長的觀念--> 至於家長觀念千千萬萬種,每種都是希望孩子更好,然而太早強制希望孩子進入社會規範中,未來有較高可能性孩子排斥學習,或是產生靜不下來的情況,情況因人而異。

 

        第三: 孩子的學習風格跟多元智能--> 最後是小孩的學習風格跟多元智能不同,有些是較認知型,有些是衝動型,有些是反思型,有些是肢體動覺型,有些是人際型...綜合以上,父母親們最能感受到孩子是哪種類型的,尋找適合的課程給孩子,並給予多些寬容讓孩子多些不同類型的體驗,激發出更多可能性。

 

Q: 課堂中家長需要做什麼呢?

        1. 年紀小於三歲的都建議爸媽陪同在旁,培養親子之間互動默契,也能協助老師課程順暢度。

    2. 陪同時,建議不滑手機,也不一直拍照或錄影,這樣可以多些注意力在孩子身上,更能清楚了解老師授課的內容,回家可以陪同孩子互動。

        3. 若孩子情緒不穩時,可以視情況帶孩子離開現場幾分鐘到休息室,這可以幫助孩子緩和情緒並給能其他學伴學習機會。結論就是,爸媽也是學習者,一同浸入學習囉。

 

Q: 為什麼要課前預習跟課後複習呢?

        課堂內跟外需要產生連結,而父母親就是最好的橋樑。透過帶領跟陪伴孩子,家長能更了解課程內容,之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經意提到產生意義化連結。孩子也能因為有熟悉度,而能更有參與感。若期待孩子上完課回去後就能漸漸呈現,那需要質量佳且高密度的語言環境。一周一次一小時,真的不能期望短時間內看到效果。

 

2017.4.8 作者: 珍妮絲 Janice Chen 國立成功大學英語教學博士生

* 以上內容為個人學習跟教學經驗,每人觀點跟所持學派不盡相同,請多包涵。

arrow
arrow

    珍妮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